他很年輕,參與完成的《多層管廊架內單軌小車運輸管道工法》卻獲得了部級施工工法、QC活動成果《提高余熱鍋爐管束焊接一次合格率》獲得陜西省一等獎,并參與了國家標準《火炬工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編輯等工作。
他,就是勤于鉆研、敢于擔當的延長石油集團“勞動模范”、2011年“科技創新先進工作者”,陜西化建設備專業第二技術帶頭人、化建三公司技術科長——石從勝。
潛心攻關 破解難題
2012年12月,化建承擔的在榆能化150萬噸/年DCC裝置反應器、再生器開始制造。當時,由于“嵌入補強結構”技術為國內首次采用,加之,制造及熱處理工藝復雜、國內無成熟的施工工藝借鑒,從而給“兩器”制造提出了新的難題。項目實施過程中,作為化建公司科技創新團隊技術方案制定、組織實施的主要負責人,石從勝深感壓力巨大。為了盡快掌握嵌入補強結構制造及熱處理工藝,他白天與團隊成員協商解決施工實際問題、向設計廠家咨詢向有關情況、向有關專業技術人員請教疑難問題,晚上網查閱資料…。在進行大量調研及試驗過程中,他否決了設計院推薦的挖孔焊接的施工工藝,確定了橫縫與筒體基板環焊縫相重合的嵌入方式,且補強板外形尺寸應在設計最小尺寸基礎上放大50~100mm;確定了“預組裝后嵌入補強版與接管組合件先進行一次熱處理,然后與筒體焊接后再進行爐內整體熱處理”的工藝。為防止不同壁厚的筒體焊接、熱處理變形(筒體基板壁厚36毫米,嵌入補強板壁厚86毫米),他制定了嵌入補強板沿弧度及軸向均采取防變形鋼性加固的施工工藝等,從而保證了DCC裝置核心設備反應器、再生器的現場組焊工作比原計劃工期縮短了2個月完成,并給企業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通過實踐,他參與首創的化建公司《容器大開孔接管嵌入式補強結構施工技術》,有多項科研成果問世,不僅成為國內解決反應器、再生器大型接管補強的新技術,而且獲得部級施工工法,在同行業得到推廣,并因此獲得了集團公司科技成果二等獎。
以工地為“家”
現年32歲的石從勝,對自己很“苛刻”。他參加工作12年來,以工地為“家”,堅守在施工一線,每年在施工點的時間超過340多天。2012年,他參加化建公司組建的DCC裝置反應器、再生器制造科技研發團隊后,有關問題需要回公司技術中心溝通協調。半年多的時間里,白天在工地上忙碌,中午顧不上到基地食堂吃飯,就隨便泡碗方便面充饑,泡面盒子堆得像小山,大家戲稱他是“方便面大王”。有時為了趕時間,他常常從靖邊到楊凌兩點一線,過家門而不入,辦完事直接回工地。在8歲兒子的印象上,他是個“從沒帶自己去過公園、沒給自己改過作業,沒參加過家長會”的“陌生爸爸”;在妻子的印象上,他是個過年時只在家呆幾天,卻又不時被各種電話“擾亂”生活的人。
多年來,他先后參加了延安煉油廠柴油加氫裝置、液化氣精制、氣分裝置、靖邊工業園150萬噸/年催化裂解制乙烯裝置(DCC)等多項集團重點工程施工。在全國期刊雜志發表論文4篇,其中參與的《提高A335-P22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獲得化建公司QC成果二等獎,撰寫的《150萬噸/年DCC裝置兩器制造技術》論文,獲得陜西化建2012年技術論文一等獎;先后編制完成化建公司施工工藝標準三項。如今,石從勝仍一如既往堅守在工地上,為陜西化建和集團公司的發展做出著自己的貢獻。(陳練斌 趙 陽)